科技平台当前所在页面:首页>科技创新>科技平台
中国交建建筑材料重点实验室
时间:2021-11-08来源:作者:

  中国交建建筑材料重点实验室

  中国交建建筑材料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成立于2002年,依托单位为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和中交四航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立足行业技术需求,结合重大工程建设,开展基础性、应用基础性、前瞻性研究,不断研发建筑材料和耐久性技术,推广新工艺、新技术,提升重大问题研究能力,解决行业内关键的技术难点,打造国内乃至世界的绿色精品工程,扩大中交品牌影响力,提升实验室的国际知名度,以向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升级为目标,努力将实验室建成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科学研究、高层次人才培养和解决行业重大工程技术问题的基地。

  先后承担国家科技部、财政部、交通运输部等省部级科研项目40余项,并为深圳港盐田港、杭州湾大桥、青岛海湾大桥、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等多项国家重点工程的科研与技术服务项目。

  大门口-实验室牌

  【研究方向】

  实验室设立4个研究方向,具体研究方向如下:

  研究方向1:恶劣侵蚀环境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理论及应用

  (1)复杂多重腐蚀因素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演化机理研究

  (2)混凝土材料和结构的长期性能研究

  (3)基于工程调查和原型观测的海洋工程劣化规律研究

  研究方向2:混凝土施工品质保障与腐蚀防护技术

  (1)高性能混凝土设计、制备与应用成套技术研究

  (2)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成套技术

  (3)结构腐蚀防护关键技术

  研究方向3:全寿命周期结构耐久性维护技术

  (1)构造物检监测新技术

  (2)恶劣侵蚀环境下结构长期服役安全性、耐久性评估技术

  (3)在役构造物病害治理与性能提升关键技术

  研究方向4:绿色土木工程材料

  (1)特种混凝土设计、制备与应用技术研究

  (2)改进混凝土性能和提升结构防腐蚀的新型功能材料研发

  (3)工程结构新型维修加固材料研发

  【团队建设】

  实验室现有固定成员39人,均具有研究生学历,其中博士研究生14名,具备系统、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跟踪本专业国内外科技发展前沿的能力;正高级职称22名,副高级职称12名,中级职称5人,技术骨干以高级工程师为主,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经验丰富,能够承担实验室各研究方向的研究工作;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名,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名,交通运输青年科技英才2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名,形成了一支涵盖混凝土、高分子材料、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腐蚀与防护、港口工程、结构工程等多个学科交叉融合、专业素质突出的科研队伍。

  实验室专门聘请了侯保荣院士、缪昌文院士、李宗津教授等14为国内知名教授专家成立学术委员会,负责项目阶段成果评审、关键技术咨询、成果鉴定验收等各个阶段的技术把关工作,对实验室的发展规划、人才培养、工作计划、课题立项、学术交流等工作进行指导。

  【科研条件】

  实验室拥有运行30余年、功能区划分最完善的工程材料海洋暴露试验站——华南广东湛江暴露试验站,建立了暴露试验分析管理系统,通过信息化和物联网技术,整合港珠澳大桥、青岛海湾大桥、天津港和浙江舟山北向通道工程等暴露试验资源,实现了暴露试验的信息化和标准化。

  实验室建有高性能混凝土及特种混凝土研究室、电化学保护技术研究室、高分子材料研究室、检测监测技术研究室和工程腐蚀与防护研究室,配备自动化混凝土磨粉机、步入式大型海水模拟试验箱、温度应力试验机、电化学实验工作站、高精度自动电位滴定仪、红外光谱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高精度探伤雷达、静态数据采集仪、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平行合成仪、防腐涂料性能测试设备等高尖端仪器设备。

  2010111510231897232  IMG_20181011_181946

  华南海港工程湛江暴露试验站         港珠澳大桥暴露试验站

  暴露试块IMG_20190927_125810    

  浙江舟山北向通道工程暴露试验站           自动化混凝土磨粉机

  【开放交流与合作】

  实验室已经与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是“粤港澳大湾区交通建设智能维养与安全运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理事单位,是ACI(美国混凝土学会)和RILEM(国际材料与结构试验研究联合会)等国际组织的中国会员,是RILEM组织下海洋暴露条件下结构混凝土长期耐久性技术委员会(TC-DCM)的发起单位和副主席单位,也是委员会秘书处。

  与清华大学、中山大学、东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澳门大学等高校合作开展基础研究项目,取得良好效果;与荷兰代尔夫特大学、瑞士洛桑理工学院、法国拉豪集团、瑞士西卡集团、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院等建立了人才培养或者合作交流通道;与国外耐久性研究相关组织保持密切联系,利用参与港珠澳大桥等重大工程科技攻关的机会,与美国林同棪国际(TYLI China)、荷兰TEC、英国合乐、丹麦科威等国际知名咨询公司建立技术联系。

  【人才培养】

  本着“科研创新,人才为本”的方针,实验室制定了H型人才通道管理办法、建立了人员外访交流的人才培养机制、利用依托单位承建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方式,吸纳更多高学历人才,打造“实验室人才蓄水池”。

  2018年7月,实验室启动人才国际交流机制,派遣科研技术骨干曾俊杰赴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开展为期1年的学习工作,进一步加强实验室人才与国际接轨,开阔技术团队的国际视野,拓宽实验室与国际知名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渠道,助推实验室国际化发展。

  IMG_20190621_1404213

  【科技成果】

  近5年来,实验室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32项;授权专利87项,其中发明专利33项,获得软件著作权7项;发表核心期刊级别以上论文共计253篇,其中SCI收录40篇、EI收录18篇、ISTP收录1篇;出版科技专著4本;共有19部主编或参编规范颁布实施,其中国家级别标准规范4部,交通行业标准规范11部。

  

   

  GBT 50476-2019《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标准》国家标准《既有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评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