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工构造物耐久性技术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
水工构造物耐久性技术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于2007年12月通过交通运输部认定,依托于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和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隶属于中交四航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实验室以水工构造物耐久性技术为核心,以提高工程品质、保障工程全寿命周期安全耐久为目标,针对交通运输行业技术需求,解决交通基础设施在设计、施工和运营管理阶段的耐久性关键技术问题,开展从材料到结构层面的耐久性理论分析、机理探索、功能提升等方面的基础研究,积极申报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提高科研成果水平,促进耐久性技术的国内外学术交流,引领行业耐久性技术发展。
【研究方向】
实验室设有4个研究方向,具体如下:
研究方向1:恶劣侵蚀环境下结构耐久性理论及应用
(1)复杂多重腐蚀因素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
(2)材料和结构的长期性能研究;
(3)基于工程调查和原型观测的沿海、跨海工程劣化规律研究;
(4)水工构造物的长期变形稳定机理。
研究方向2:水工构造物混凝土及防腐蚀技术
(1)高性能混凝土及特种混凝土设计、制备与应用成套技术;
(2)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成套技术;
(3)结构防腐蚀措施控制关键技术;
(4)新型低碳混凝土及改进混凝土性能的新型功能材料研发。
研究方向3:水工构造物的智能、平安建造与品质保障技术
(1)建造过程试验检测保障手段与分析技术;
(2)高品质预制构件的智能制造与精控技术;
(3)保障安全与品质的构件、结构运输与安装技术;
(4)全寿命周期地基与基础工程高品质建设对策与控制技术。
研究方向4:水工构造物全寿命周期耐久性维护技术及应用
(1)水工构造物检测、监测与智能维养技术;
(2)恶劣侵蚀环境下海工结构长期服役安全性、耐久性评估;
(3)在役水工构造物病害治理与长效修复改造关键技术;
(4)水工结构修复后耐久性评估与再设计。
【团队建设】
经过十几年的培养锻炼,实验室在水工构造物建筑材料和耐久性技术领域形成了一个多学科融合、年龄学历结构合理、专业素质突出的研究团队,现有固定成员39人,均具有研究生学历,其中博士研究生14名,具备系统、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跟踪本专业国内外科技发展前沿的能力;正高级职称22名,副高级职称12名,中级职称5人,技术骨干以高级工程师为主。
按照研究方向组建了4个技术梯队,构建起由学术带头人、后备学术带头人和专业技术骨干组成稳定的三级技术人员架构,拥有潘德强(交通运输部首席材料专家)、王胜年(全国百千万人才,交通运输青年科技英才)、吕卫清(全国水运建造大师)等行业知名专家作为不同研究方向的领军人才,核心成员相对稳定,技术传承有序,人才成长氛围良好,具有完成各项基础性研究课题、解决工程关键共性问题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实验室专门聘请了侯保荣院士、缪昌文院士、李宗津教授等国内16位知名教授专家成立学术委员会,负责项目阶段成果评审、关键技术咨询、成果鉴定验收等各个阶段的技术把关工作,对实验室的发展规划、人才培养、工作计划、课题立项、项目开展、学术交流等工作进行指导。
【科研条件】
实验室拥有运行30余年、功能区划分最完善的工程材料海洋暴露试验站——华南广东湛江暴露试验站,建立了暴露试验分析管理系统,通过信息化和物联网技术,整合港珠澳大桥、青岛海湾大桥、天津港和浙江舟山北向通道工程等暴露试验资源,实现了暴露试验的信息化和标准化。
实验室建有高性能混凝土及特种混凝土研究室、电化学保护技术研究室、高分子材料研究室、检测监测技术研究室和工程腐蚀与防护研究室,配备自动化混凝土磨粉机、步入式大型海水模拟试验箱、温度应力试验机、电化学实验工作站、高精度自动电位滴定仪、红外光谱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高精度探伤雷达、静态数据采集仪、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平行合成仪、防腐涂料性能测试设备等高尖端仪器设备,科研场地独立、条件便利,为研究人员提供全方位的科研平台。
华南海港工程湛江暴露试验站 港珠澳大桥暴露试验站
浙江舟山北向通道工程暴露试验站 自动化混凝土磨粉机
【开放合作与交流】
实验室已经与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是“粤港澳大湾区交通建设智能维养与安全运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理事单位,是ACI(美国混凝土学会)和RILEM(国际材料与结构试验研究联合会)等国际组织的中国会员,是RILEM组织下海洋暴露条件下结构混凝土长期耐久性技术委员会(TC-DCM)的发起单位和副主席单位,也是委员会秘书处。
与清华大学、中山大学、东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澳门大学等高校合作开展基础研究项目,取得良好效果;与荷兰代尔夫特大学、瑞士洛桑理工学院、法国拉豪集团、瑞士西卡集团、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院等建立了人才培养或者合作交流通道;与国外耐久性研究相关组织保持密切联系,利用参与港珠澳大桥等重大工程科技攻关的机会,与美国林同棪国际(TYLI China)、荷兰TEC、英国合乐、丹麦科威等国际知名咨询公司建立技术联系。
【科技成果】
近5年来,实验室主持或参与研发的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32项;授权专利87项,其中发明专利33项,获得软件著作权7项;发表核心期刊级别以上论文共计253篇,其中SCI收录40篇、EI收录18篇、ISTP收录1篇;出版科技专著4本;共有19部主编或参编规范颁布实施,其中国家级别标准规范4部,交通行业标准规范11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