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交集团工会联合会组织开展了第五批示范性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评选工作,经评审,研究院王婧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最终在23家创新工作室中脱颖而出、位列第3,成功获得中交集团命名。
王婧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始终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行业技术瓶颈,聚焦软弱地基加固理论与工艺、工程生态修复、污水治理及循环利用、工程弃土资源化利用等四大创新板块,助力重大工程攻克技术难点,建立“需求导向、问题牵引、应用验证”的创新闭环,在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系列突破。工作室始终坚持服务主业,多次深入广连高速公路等项目开展实地调研,依托重大工程项目联合开展技术攻关,构建“技术咨询+成果孵化+成果应用”的服务链条,有效支撑四航局主业技术需求。同时,坚持注重人才培养,通过开展常态化技术教学、经验分享和实操指导,打造“终身学习奠基、技能提升赋能、创新实践锤炼、人才培养反哺”的良性循环生态。
王婧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取得了多项科技成果,主编专著2本,主参编规范4部,获省部级科技奖15项,地市级科技奖11项;完成科学技术成果鉴定14项,获授权发明专利20项,实用新型专利21项。发表论文72篇,其中SCI收录6篇,EI收录28篇。同时,工作室荣获中交集团暨中国交建“生态环保优秀团队”称号,成员荣获“广东省土木建筑优秀科技工作者”“中交集团环保标兵”等荣誉。此外,工作室还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走进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市海珠外国语实验中学等开展“万名工程师进课堂”活动,弘扬工程师精神。
近年来,在四航局工会的大力指导与帮扶下,研究院工会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全面加强对创新工作室的指导和服务保障,建立健全“党政支持、工会组织、劳模(工匠)挂帅、员工参与”的“四模块”创建机制,协助工作室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运行机制和考核评价体系;统筹优化软硬件资源配置,从场地功能分区、设备布局到文化氛围营造给予全过程支持;积极搭建成果展示、对外交流、成长激励等平台,广泛宣传工作室先进事迹与成功经验,引导广大职工立足岗位创新创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