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广东科技报》刊发题为《大国工匠技术助力车陂南隧道顺利通车运行》的文章,报道了研究院(研发中心)以优质技术支持广州车陂南隧道项目建设,以科技助力隧道顺利通车运行。在建设过程中,研究院(研发中心)建筑材料技术团队针对项目沉管隧道特点,自主研发并应用了全断面设置后浇带浇筑工艺技术、低收缩高抗裂混凝土制备技术、镁质膨胀剂收缩调控技术和大体积混凝土智能化温控技术等系列控裂技术,在实现广州车陂隧道零渗漏的同时,还解决了内河城市中心沉管隧道普遍开裂渗漏这一行业技术难题。
附全文如下:
大国工匠技术助力车陂南隧道顺利通车运行
一直以来,大家都有一个印象,那就是“无隧不裂”,而隧道漏水问题更是司空见惯。如何提高混凝土的建造品质,避免混凝土结构的渗漏,是工程技术人员孜孜不倦的追求目标。在混凝土品质的精准控制下,车陂南隧道项目成为国内内河第一个实现零渗漏的沉管隧道。
保护龙舟文化,传承龙舟精神
“车陂好,车陂美,占有天时地利,又有龙船又有戏......”一首流传百年的童谣,体现了车陂深刻的龙舟文化。
车陂南隧道,是又一条沟通海珠区和天河区的纽带。为了保护车陂的龙舟文化,传承努力拼搏的龙舟精神,在最初的设计阶段,车陂南隧道就设计成了龙舟形状,两端的隧道敞开段微微上翘,酷似龙舟的头尾,很好的呼应了车陂的龙舟文化。
占领设计高地,打造金融城名片
车陂,位于天河区腹地,与珠江新城只有咫尺之遥。沟通海珠与天河,打通琶洲和金融城一直以来是车陂人的梦想。车陂南隧道,作为沟通海珠与天河的重要通道,早在8年前就开始论证,历时5年完成建设,为海珠区与天河区“牵手”再添一条纽带。
“项目开工前期,中交四航研究院就开始参与车陂南隧道项目的设计论证工作。经过严密的分析,反复论证,提出了一种全断面设置后浇带的沉管浇筑工艺,这也是此种工艺在内河沉管隧道中的首次运用。”中交四航研究院建材所总工程师邓春林介绍说。
发扬工匠精神,打造精品混凝土
历经426天,经过上百次的对比试验,中交四航研究院项目团队依据商品混凝土搅拌站原材料波动情况、沉管浇筑所处的环境和混凝土耐久性设计要求,通过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优化和反复复验等过程,研究水胶比、浆骨比、砂石比和矿物掺合料用量等配合比参数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研制出车陂南隧道的抗裂混凝土专用配方——低发热低收缩高抗裂的混凝土配合比。“这一套配合比经过了一年四季的检验,可满足不同情况下的沉管混凝土浇筑,有力保障了沉管的顺利浇筑”,中交四航研究院建材所高级工程师于方介绍说。
为了保证沉管的干舷高度,需要严格控制混凝土的容重偏差在±20kg/m3以内。中交四航研究院项目团队,发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基于紧密堆积理论和含气量控制原理实现了混凝土容重的精准控制,容重偏差在±10kg/m3以内。
大数据监测系统的应用,助力智慧交通的实现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的兴起,智能化的控制手段在建筑领域的应用,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通过利用云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将沉管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升温、降温和应变监测等过程的监测数据保存到云端,实现了数据的实时查询、分析、预警和智能化控制等功能。且具备混凝土实时监测数据的“一键查看”功能,有力保障了沉管混凝土的顺利浇筑和沉管混凝土的裂缝控制。
本项目是继是国内继港珠澳大桥沉管后的又一次重大突破。实现了国内全断面节段式沉管和全断面整体式沉管控裂的双成功。体现了中交四航研究院科研成果支撑工程应用、工程应用助推科研发展的定位。